入选名单
《城市的回望》郎若萱 导师:冯建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大都会》
徐昕
导师:林路、周明
上海师范大学
《红花》
史晨白
导师:董钧、宋毅
西安美术学院
《寺庙》
陆擎
导师:吴泳
南京传媒学院
《网红时代》
刘亮
导师:王琦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1997km²》
李湘东
导师:王祺
湖北美术学院
《异域集会》
杨满
导师:吴毅
北京电影学院
《天黑之前到达庇身之处》
奚雅琦
导师:胡一丁
浙江财经大学
《聚集》
康晨蕾
导师:施小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之海》
彭翰翔
导师:杨赫
黄河科技学院
《错位》
吴兆伦
导师:林彤
中央美术学院
《创时纪》
王闻博
导师:朱炯
北京电影学院
《迫菲格特小镇》
刘桠灼
导师:联合导师组
天津美术学院
《虚拟历史》
徐凯
导师:魏来
吉林动画学院
《美丽风景》
焦广浩
导师:联合导师组
天津美术学院
《老树》
编剧导演、摄影、后期制作:陈晓琦
统筹制片、服装、道具:孙昳晗
摄影:刁训晨
导师:杜宜浩 马潇婧
北京印刷学院
《毕业生》
创作:陆赛峰 许璟哲 周舟 刘珂
导师:谢冰、姚礼尧、贾方
南京艺术学院
《Ball时代》
王佳旭
导师:李小舟
西安理工大学
《波光》
石慧
导师:邵文欢
中国美术学院
以下为入选者部分作品展示
《城市的回望》
郎若萱
导师:冯建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在《城市的回望》中,我拍摄了自己的家乡大庆,尝试以一种第三者的视线,去凝视和追忆一座石油之城的昨日荣光和今日变迁。 广阔的工业区回响着不知停歇的轰鸣,昼夜起伏的抽油机不知疲惫地更迭着四季,冬日厂区蒸腾的烟雾总是源源不绝,充满期待。厚重的工业底色即使是严冬的大雪也无法铺盖,一代又一代大庆人依偎着这片深沉的土地。石油曾经是这片土地的慷慨馈赠,同样也是这座城市曾经的热烈希冀和岁月流逝的惆怅。 这是我对记忆中故乡——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的真切回望。
大庆桥
冬日清洗油管的工人
车窗外的轨道
石油工人
《大都会》
徐昕
导师:林路、周明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这座城市从来不缺乏记录它的人,从上海本土老摄影家陆元敏、加拿大摄影师季瑞(Greg Girard)到上海本土青年摄影师席子,大家都在以不同的视角记录它的变迁。 《大都会》(The Metroplis)是我持续在进行的关于上海的一个主题,至于英文标题中的“Metroplis”这个词则是我从英文单词中撷取而成。 我通过对于城市不同角度的观察,总想着为这座快速逝去或者说是发展的城市留下些什么。那些我镜头下晒台的生活片段,有着我曾经少年生活的影子。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专题。在这个专题之中,你可以看到那些老房子楼顶上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也可以看到新旧对比之下的都市魔幻。 目前为止,这个拍摄计划已经持续了近5年,很多镜头记录下的场景已经消亡。我仍旧继续在这座城市中行走与发现。
《红花》
史晨白
导师:董钧、宋毅
西安美术学院
这是一个建于1950年代的工厂,在2007年破产后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生活社区。社区中现在的主要人口结构分布是工厂退休老年人、外来务工租户和处于被托付给老一辈的学生们。这里的孩子很少上补习班,也不用放学回家就一直不停地写作业,一放学他们就结伴在街上玩耍起来。红色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花代表的是坚韧的生命力。当这片土地上所有真挚、伤感、无奈,及充满创造力的切片杂糅到一起,一种属于他们的浪漫情怀和生命力流淌而出。
《寺庙》
陆擎
导师:吴泳
南京传媒学院
我时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究竟遗忘和记住了什么东西?那些被我们记住的,或许有着独特的含义;而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又有怎样的故事?在地上文物最多的山西,我试图寻找那些被遗忘的古建筑,他们大多为村中的小寺院,有着沧桑的外表与不甘的灵魂——他们横跨数百年依然矗立,依然存留世间。
通过类型学的手法,我将它们以证件照的方式一一记录下来,并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我试图在其中寻找它们的关联,那些承载着过去故事的影调,那些未来未知的存在。
《网红时代》
刘亮
导师:王琦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网红占据着短视频、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这组作品以网络红人“拉面哥”为拍摄切入点,对当下网红主播的生存环境进行叙事性创作。作品旨在揭示互联网飞速发展下的泛娱乐化、拜金主义风气等方面的乱象。
《1997km²》
李湘东
导师:王祺
湖北美术学院
我从小时候的一张报纸开始回溯自己对于深圳的地域认知,在项目开始时,我无法将故乡这一概念投射在这座新兴的移民城市上。同时,我也没有把这座城市作为一个可以寄托的精神对象。在我的身份认同中,家乡是一个模糊且暧昧不清的地点,它可以是父亲或者母亲的出生地,甚至可以是我正在上大学的城市。 2020年初疫情爆发,我被迫滞留在这座城市一段时间。我开始思考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关系,这里是我身体上的故乡,但在精神上,这里并没有完全扮演着一个“故乡”的角色。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探寻这个城市,沿着前人留下来的口述、老照片、文献等私人化的线索,我拍摄了一些关于深圳的景观,并走访了同样对身份认同缺失的同龄人。在对这座城市提出问题,用影像去探寻这座城市的过程中,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缺失的身份认同。
《天黑之前到达庇身之处》
奚雅琦
导师:胡一丁
浙江财经大学
上大学之前我从未离开过熟知的家乡,直到我身边随处是着从全国各地而来生活在杭州的人,我才意识到未曾有过这样的生活和感触。虽然没有离开过,但我真的知晓这片我及其熟悉的家园的一切吗?我开始思考“家”对我来说是什么。人远离了家乡,“家”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 2018年的8月,我前往西北,对我来说那是一片真正空白的土地。随后又是连续三年的西行,共一万一千五百公里,让我发现,我认为的“家”,也存在于远方——人、车、食物就能构成一个移动的家。 这片土地给了我一个逃离的机会,我称之为移动的“庇身之处”。落日、火锅、湖水的闪光是我想在远方构建的家,天黑之前它们找到了我,而天黑之后我又回到了那个承载着“家”的房子。
《异域集会》
杨满
导师:吴毅
北京电影学院
我的创作基于对现代性的理解,围绕场域空间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演变而展开。 作品名称中的“异域”指的是空间、场域的变化;“集会”指的是一种状态。在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下,空间的含义已经大大的外延,集会也呈现出了“缺场”的特点,或者本不相关的事物因为场域的变化而聚集在了一起,这是现代社会独一无二的特点。因为现代性所推崇的创新、进步,势必会出现既有事物和新事物之间共存、迭代的景象,当新事物的出现速度越来越快,旧事物与新事物之间需要不断去修正平衡点,直至再也找不到平衡。旧事物的场域在不断受到新事物的冲击,新事物的场域生成也受到旧事物场域的阻力,当两种场域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异域集会”。旧有意义上的“在场”可能会演变为“缺场”,而“缺场”可能会因新事物的出现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在场”。 我将这种由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导致的新旧场域的交织变幻,作为此次摄影创作的观察坐标,通过对场域变化的研究、拍摄,来呈现我对现代性的思考。
艺考
写字楼
新影楼
曼哈顿
《聚集》
康晨蕾
导师:施小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市民不约而同地开始减少出门次数、出门时间。加上天气原因,让人们的出门次数减少,出门时间缩短。而且商店、公园、广场,以及一些室内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会关闭一段时间或限制进入场所的人数。因此,本作品运用静态延时摄影的技术重现疫情之前的场景。
《之海》
彭翰翔
导师:杨赫
黄河科技学院
“看海看久了想见人,见人见多了想看海。”这句话摘取自村上春树所著《且听风吟》中的一句话,它激起了了常年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对于“海”的向往,而后我意识到“海”对于我来说是希望达到的状态,且是我与社会链接的一种媒介。
我认为“海”的样貌是随着我的情绪或时间或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我采用了装置、动态影像、实验影像、纪实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我心中的“海”。大体量而不同的创作内容与创作手法让我心中那片“海”更意象化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希望更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错位》
吴兆伦
导师:林彤
中央美术学院
在我们陷于疫情这样的困难时刻,回忆和展望便像是两种工具,它们可以脱离现实,将人的意识带入到过去和将来的时间当中,使人能够从过往的经历或未来可能发生的积极改变中获得慰藉。 而事实上无论思想和技术如何进步,他们所赋予人类的“穿越”能力始终是有限的,我们的肉体终究不能摆脱“现状”这一枷锁。 我想要通过摄影的方式探讨过去、当下、未来这三重时间状态与自己生活交织而产生的意义。
《创时纪》
王闻博
导师:朱炯
北京电影学院
《创时纪》的灵感来源于《伏羲女娲交尾图》,伏羲与女娲的上半身与常人无异,而下半身则几经扭曲地交织成螺旋形状,神秘而富有超现实主义。 在作品中,常规的图片摄影方式以记录“时刻”为主,即以静态画面来记录时间的某一“点”;而电影摄影则是以记录“时段”为主,即以一段动态内容来记录时间的“面”。这部作品主要探讨如何使常规的图片摄影突破只能以“点”为主的记录方式,从而以图片的形式来记录时间的轨迹与时间的绵延性。
《迫菲格特小镇》
刘桠灼
导师:联合导师组
天津美术学院
昨夜我做了一场投资,在孤岛上围海捕云,草草地建设了迫菲格特小镇,邀请所有名流网红前来打卡。我用我的虚拟小镇,来探究当下虚拟消费主义的表和里,构建暗潮涌动的乌托邦。 我以现实虚构景观社会中常见的“网红打卡”现象为出发点,探索“网红打卡地”在虚拟社交与消费文化影响下,景观建筑本身的真实与虚构以及照片在信息时代的真实性。当人们无可避免得陷入消费浪潮中并享受着虚假的精神需求被满足所带来的舒适时,我想通过此作品提示人们意识到这一切的虚拟性,主观地去享受这场梦境,并让人们对照片抱有一定的警惕性,停下对“虚假生活”的盲目追求,不被卷入虚拟消费浪潮的暗流之中去。
《虚拟历史》
徐凯
导师:魏来
吉林动画学院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在随处充斥着图片的景观社会中,尤其是在数码摄影发明后,摄影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变得微乎其微,摄影后期操作也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有了无数可能。摄影蒙太奇天生具有解构性,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与大众文化愈发亲密,并在艺术门类边界模糊化、新兴跨媒介艺术崛起的趋势中再次成为艺术创作的利器。 本次毕业创作的意图便是通过摄影蒙太奇的方法,架构一个介于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空间,串联过去与现在、古典与当代,表达景观社会中的世界认知过程。
《美丽风景》
焦广浩
导师:联合导师组
天津美术学院
在Google街景中我去到了诺曼底、敦刻尔克、斯大林格勒等地方,我好奇,过去了这么久,现在这些地方变成了什么样子?我通过全景相机并透过屏幕,来到这些地方,以摄影的角度去截下这些风景。我透过屏幕让图像在不同的环境地点中转换,在这样一种语境下让图像与事件建立联系,将同一个地点的两个时空相连接。在我们面对美丽风景的时候,是否能够联想到这处美丽风景也曾发生过惨烈的战争?在风景的遮掩下,他们还是一个惨烈的画面吗?今天面对这些风景的时候,是会去沉重地面对历史,又或者是会有更远的一些联想?而美丽风景后的深刻是否被遗忘?
诺曼底诺曼底登陆文献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大撤退文献
《老树》
编剧导演、摄影、后期制作:陈晓琦
统筹制片、服装、道具:孙昳晗
摄影:刁训晨
导师:杜宜浩 马潇婧
北京印刷学院
这部影片讲述了身患尿毒症而郁郁不得志的中年男人老树得到了一个给大老板老昌开车的机会,这点燃了他心中对梦想的追求。于是他努力练车在多次失败后终于拿到驾驶执照。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他并没能去给老昌开车,心中的愿望也彻底破灭了。主人公老树虽然命途多舛,生活在不幸中,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梦想,反而是力排众议,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心中所想。
这部影片的灵感来源于我的三姑父的亲身经历,也正是源于对他故事的强烈共情,激发了我创作此短片的灵感,希望借助短片给饱受生活压力的人们以力量,并传递出就算是再艰难的生活也值得被认真对待的主题。
《老树》 编剧导演、摄影、后期制作:陈晓琦统筹制片、服装、道具:孙昳晗摄影:刁训晨《毕业生》
创作:陆赛峰 许璟哲 周舟 刘珂
导师:谢冰、姚礼尧、贾方
南京艺术学院
2021年,大学四年级的我们即将脱离大学,逐渐走入社会。面临毕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迷茫,每个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是我们的毕业设计,我们选取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毕业生,他们是已经早早入职的美妆博主、考研失利的实习生和保研中传的准研究生。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对他们进行跟踪拍摄,以展示现在毕业生们的状态与处境。
《毕业生》 创作:陆赛峰 许璟哲 周舟 刘珂
《Ball时代》
王佳旭
导师:李小舟
西安理工大学
这件作品使用三维建模渲染技术进行创作,意图以一种超现实和略带调侃的手段描述我们的城市生活。我们像一个个球体,被挤压、被推搡,但又不知疲倦地滚向前方。
《Ball 时代》 王佳旭
《波光》
石慧
导师:邵文欢
中国美术学院
现代生活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不断拉扯着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转换着我们观看自然的方式。我们曾与自然相生相伴,却随着时代的洪流渐渐疏离。西湖之水,流经了时间的长河,蕴育了一方水土,而如今正逐渐演化为一张照片、一段影像,被收集于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自然,在真实与照片的双重主体间不断切换,我们作为主体,也在拍摄者与观赏者的身份间来回游走,动荡的、交错的、片段式的视觉体验成为了当下文化语境下的现实。 漫步于西湖湖畔,透过照片、视频、声音,以多重维度的组合试图再现当下的片刻感知,飘忽不定间,波澜有形,气韵无形。西湖之水,荡漾闪烁间,草木芳华,时光荏苒。西湖之水,听世间变迁,幻化于波涛之中,亘古不变。
波光(三联屏的中屏) 石慧
现场图